會員登錄
MEMBER LOGIN
技術論壇
TECHNOLOGY FORUM
鋼協副會長遲京東談化解過剩產能和鋼鐵行業運行
發布時間:
2017-11-10 00:00
來源:
中國特鋼企業協會不銹鋼分會
2017年,鋼鐵行業按照黨中央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去產能、取締“地條鋼”取得了較好成效,行業運行形勢改善,企業效益有所好轉。與此同時,鋼鐵行業運行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問題,如何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加快推進鋼鐵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以及下半年如何維護行業平穩運行等問題也備受業內外關注。日前,帶著當前行業的熱點問題,《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
記者:據報道,今年前5個月,我國已完成今年鋼鐵去產能任務的84.8%,廣東、四川、云南都已經完成了全年任務。您如何評價這一成績?
遲京東:1月~5月份,我國已經化解過剩鋼鐵產能4239萬噸,完成今年去產能目標任務的84.8%。上半年,鋼鐵行業去產能工作進度較快、效果很好,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原因有3個方面:
一是中央、地方政府、企業對依靠去產能這個抓手推動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共識非常高,并全力推進落實。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業到企業,都認為去產能確實是抓住了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過程中所遇到矛盾和問題的“牛鼻子”。尤其是地方政府,由開始的被動、不情愿甚至是保護落后產能,變為現在的主動而為、積極落實。
二是上半年鋼鐵行業生產經營情況轉好,企業看到了發展的前景,謀劃發展、轉型升級的信心大增,在發展方向的確定和具體戰略的實施上有了很大轉變。同時,經濟效益增加為鋼鐵企業加強創新發展、加大環保力度提供了經濟支持。
三是國家的總體部署、地方的工作推進、企業的具體落實,各方面的工作模式、方法、力度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國家已先后兩次針對取締“地條鋼”工作開展督查,8月份還要再進行一次督查。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摸查當地“地條鋼”企業的基本情況,制訂取締“地條鋼”的具體方案,督查當地“地條鋼”取締工作落實情況等。企業嚴格按照“四個徹底”的要求拆除“地條鋼”生產裝備。
此外,我國積極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的成效由國內延伸到了國際市場,給全球鋼鐵產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這是個大成績。鋼鐵產能過剩是全球性問題。作為粗鋼產量排名世界第一的鋼鐵大國,我國主動壓減鋼鐵產能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僅使國內鋼鐵行業生產經營持續轉好,而且帶動了全球鋼鐵產業景氣指數持續恢復,在全球鋼鐵產業去產能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對解決全球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所以,讓我評價鋼鐵行業上半年去產能的成績,那就是取得了大成績,而且成效好。
記者:您認為取締“地條鋼”的成功經驗有哪些?
遲京東:取締“地條鋼”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我覺得至少有3個方面:
一是政策和要求明確。全行業對取締“地條鋼”認識統一,而且是呼吁已久。此次取締“地條鋼”的政策很清楚,就是圍繞“地條鋼”及其主要生產工藝裝備,要徹底清除;按照“四個徹底”要求,今年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的任務也很清楚,明確了怎么清除、清除到什么程度、什么時間清除完。
二是前期準備工作比較充分。國家在怎么清除“地條鋼”、如何判別“地條鋼”等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地方政府對本地區的“地條鋼”生產企業進行了詳細的摸底排查,并建檔立案,把所有“地條鋼”企業的名稱、生產裝備名稱與大小、所在地等信息都一一記錄在案。在排查過程中,有的地方還請有關專家對不同類型的裝備是否屬于“地條鋼”生產裝備進行了仔細甄別。有不少地區包括廣東、安徽、江蘇等,還對當地不用于生產“地條鋼”的中頻爐進行了公示公告。
三是從國家到地方政府,措施得力、工作方法得當,做到了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壓實責任。針對取締“地條鋼”工作開展督查做到了全覆蓋,保證了對630多家、估算產能約1.4億噸~1.6億噸的“地條鋼”生產企業全部督查到位,措施很得力。按部際聯席會議部署要求,對6月30日之后發現的仍在生產的“地條鋼”企業,國家將進行追責,不僅對“地條鋼”生產企業追責,還要對當地政府、監管部門,包括從省到市到縣、鄉等涉及的所有部門進行追責。
記者:目前,“地條鋼”死灰復燃和“中(頻爐)轉電(弧爐)”等現象是業內普遍擔心的問題。您對此有何看法和建議?
遲京東:關于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的問題,主要有3條意見:
一是雖然清除“地條鋼”工作已于6月30日告一段落,但不代表這一工作已經完全結束。在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方面,國家、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務必把責任壓實,繼續加強監督檢查。
二是一定要發揮社會和輿論媒體對市場的監督作用。“地條鋼”死灰復燃現象一經舉報,國家、地方政府一定會高度重視,堅決處置,而且會對其從重處置。我認為,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獎勵措施,鼓勵群眾舉報,要讓“地條鋼”生產企業陷入“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尷尬局面。
三是從技術層面杜絕“地條鋼”死灰復燃的可能性。比如,建議國家對一些政策和標準進行修訂。在招投標的過程中,鼓勵招標企業采用優質優價產品,讓低質低價產品沒有生存空間。
對于“中(頻爐)轉電(弧爐)”,現階段關鍵是一定要禁止新增產能。關于國家對“中(頻爐)轉電(弧爐)”的政策,我總結了6條:
一是目前國家沒有放寬“中(頻爐)轉電(弧爐)”的政策條件,市場上關于新增電弧爐2000多萬噸產能的說法不準確。
二是不允許企業以電弧爐代替中頻爐,是鋼鐵去產能、清除“地條鋼”工作的重要原則。目前,國家沒有允許企業以電弧爐代替中頻爐,如果出現“中(頻爐)轉電(弧爐)”,那就是違規的,是決不允許的。
三是對原已具有電弧爐產能指標,但沒建設電弧爐,而是建成中頻爐且已生產的企業,拆掉中頻爐后,不允許其再建設電弧爐。
四是對原已具有電弧爐產能指標,并已建成電弧爐裝備、前期電弧爐處于停產狀態,后又建成中頻爐進行生產的企業,在徹底拆除中頻爐后,經地方政府核實、核算批準,允許電弧爐恢復生產。
五是對原已具有電弧爐產能指標,并已建成電弧爐裝備的企業,現因設備落后、老化等原因,企業準備進行電弧爐的設備更新、改造升級的,在不增加產能的前提下,經政府核實后,允許進行設備改造和電弧爐生產。
六是原屬中頻爐煉鋼,但具備完整的連鑄、軋鋼等工序裝備的企業,省級政府通過淘汰別的、正規的、合法范圍內的產能進行置換后,允許其利用原有連鑄、軋鋼等裝備,新建電弧爐。
8月份對清除“地條鋼”工作開展督查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核查電弧爐的建設問題。如果督查過程中發現企業有電弧爐,就要看看是否合法合規。如果不合法合規,就要追責。
記者:您認為鋼鐵行業去產能還面臨哪些困難?鋼鐵企業在化解過剩產能、妥善分流安置員工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遲京東:去產能過程中存在一些比較典型的矛盾,包括債權債務處置、人員分流安置困難、各項成本上升等。其中,在職工分流安置方面,一些大型鋼鐵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使得企業在產線關停、員工分流等方面整體保持了穩定,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比如,山鋼濟鋼產線全線關停,涉及幾萬名職工的分流安置問題。為最大限度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全力做好人員分流安置工作,山東省、濟南市、山鋼制訂了10多個方面的職工分流安置方案,為人員的妥善分流安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今年,鋼鐵行業涉及人員分流問題的企業約有119家,計劃分流職工6.9萬人。目前,已啟動分流工作的企業有70多家,但分流的職工人數還不多。其中,中央企業計劃分流職工6000人,現在已經安置了50%。
從數據可以看出,今年鋼鐵行業在職工分流安置方面的困難還比較大。今年人員分流安置的一個難點在于,不僅要對今年去產能涉及的員工進行分流安置,還要安置好去年沒有安置好的職工。一方面,從去年結轉到今年的分流職工人數比較多;另一方面,去年沒有安置好的員工,今年再繼續安置的難度會更大。
截至目前,不是所有的人員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首先,職工轉崗再就業需要一個過程,再就業的渠道還需拓展。其次,用于安置、分流的國家獎補資金數額有限,與職工的要求還有差距。最后,有些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沒有完全到位,個別地方在國家專項資金的使用上仍有一些不規范的做法。
總體來看,要保證去產能過程中社會穩定、職工下崗不失業還是有難度的。對于今年要分流的這些職工的具體情況,鋼鐵企業要開展摸底排查,全面掌握去產能涉及職工的基本情況和計劃分流情況,要讓轉崗職工有穩定的生活來源,否則將來會產生大問題。
記者:下半年,在推進“僵尸企業”應退盡退工作中,您認為有哪些難點?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遲京東:對于“僵尸企業”退出工作,我總結為“四大四難”:投資大,退出難;帶動大,轉型難;就業大,放棄難;希望大,轉變難。
具體來看,一是鋼鐵企業投資規模大,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維持“僵尸企業”總比關門后徹底變成壞賬強,因此不想讓“僵尸企業”退出。二是有些鋼鐵企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雖然已經成為“僵尸企業”,但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重點保護。而且,“僵尸企業”退出后要如何轉型?地方產業要如何接續?在企業還沒找到退路、地方政府也沒找到新的產業發展方向的當下,“僵尸企業”自然難以退出。三是部分“僵尸企業”退出對當地就業的影響較大。而且,“僵尸企業”退出是整個企業全部退出,內部的安置渠道也就沒有了,人員分流安置的任務更重、難度更大。四是鋼鐵行業盈利情況有所好轉,某些“僵尸企業”看到了生存的希望,想要抓住“救命稻草”爭取起死回生。這個時候讓其退出,難度可想而知。
在推動“僵尸企業”應退盡退方面,國家還須加大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要主動而為,企業也要認清形勢,長遠考慮。如果企業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那么早退比晚退要好得多。早退,國家和地方支持的力度可能都很大,轉型發展的渠道也寬廣。晚退,企業轉型就要靠自己,債務負擔可能會越來越重,將來退出就更難。
記者:下半年,影響鋼鐵行業平穩運行的變數有哪些?鋼鐵企業要開展哪些重點工作?
遲京東:總體來講,今年鋼鐵行業運行穩定向好,但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一是雖然去產能、清除“地條鋼”有一定的力度和成效,但并不意味著鋼鐵產業的供求矛盾得以徹底解決。去產能著重解決了產能的總量問題。隨著去產能的逐步深入,鋼鐵行業的結構性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
例如,今年上半年,長材的市場形勢比板材好,其實是鋼鐵行業結構性矛盾的一個體現。鋼材(3573, 20.00, 0.56%)市場的多層次性、去產能過程中缺少針對產品的有力的調整政策、不同層次產品之間的同質化惡性競爭、板材的生產能力大于市場需求、部分關鍵產品仍不能完全滿足下游用戶的更高要求等問題,導致板材產品的結構性供求矛盾加劇。
二是鋼鐵行業去杠桿工作不會因為形勢好轉而變得容易。目前,部分鋼鐵企業的債務負擔較重,很多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超過70%,甚至達到80%以上。同時,鋼鐵企業融資相對較難,融資成本較高。這樣來看,鋼鐵行業開展去杠桿工作還面臨很多困難。去杠桿無法實現,鋼鐵行業就無法在下一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輕裝上陣”。
三是鋼鐵行業下一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難度將更大。一方面,由于行業形勢向好,鋼鐵企業推進兼并重組、轉型升級的積極性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當前,鋼鐵企業正處于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期,信息化、智能化、期貨、電子平臺等新模式給原有的生產經營模式帶來了沖擊,過去的營銷模式在很多方面已經不適應當前市場發展的需要。下一步,鋼鐵企業要怎么改革?改成什么樣?目前還沒有比較成熟的、可以推廣應用的做法。
從維護鋼鐵行業平穩運行的角度來看,當前,鋼鐵企業一定要同時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 效益,要以企業資金管理為基礎保障,確保企業生產經營平穩。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要把創新作為保持行業平穩運行、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既要應對當前出現的一些影響生產經營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還要面向長遠,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盡快把“短板”補上,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附件下載:

-
地址:濟南市解放路134號 電話:0531-86401781 / 86952422 傳真:0531-86465075
郵箱:foundry-shandong@163.com 郵編:250013
版權所有 © 山東省鑄造協會 魯ICP備2021002429號

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