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錄
MEMBER LOGIN
技術論壇
TECHNOLOGY FORUM
生態環境部: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發布時間:
2020-03-12 00:00
來源:
生態環境部
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是保障“十四五”順利起航的奠基之年,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意義重大。當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有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改革舉措落地見效,為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增添了強大動力。同時,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經濟發展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從國內看。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帶來更多挑戰。一些地方和部門對保護與發展的辯證關系認識不高,推動綠色發展的能力不強、行動不實,重發展輕保護的現象依然存在。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傳統高耗能行業規模擴張較為明顯。2019年1-11月,全國粗鋼、乙烯、水泥、平板玻璃等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7.0%、9.3%、6.1%、6.9%,重點區域高耗能行業增長勢頭更明顯,增加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改善難度。
二是生態環境治理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根本改變。城市污水管網不配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農業農村污染防治、自然生態和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基礎薄弱、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不足和渠道單一等問題突出。
三是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任務艱巨。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受自然條件變化影響較大。特別是大氣環境質量受氣象條件影響明顯,2020年氣象條件預測整體偏差,完成“十三五”空氣質量約束性指標的任務必須持續發力。水環境質量雖總體改善,但地區間不協調不平衡問題突出,少數地區劣Ⅴ類水體比例、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指標改善程度不高。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實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兩個90%的目標面臨很大挑戰。
四是生態環保隊伍的工作能力和作風仍待加強。生態環境系統隊伍能力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需求不匹配。一些地方和單位還存在不思進取、不接地氣、不抓落實、不敢擔當等作風痼疾,還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還存在自滿松懈、畏難退縮、簡單浮躁、與己無關等四種消極情緒和心態。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環境問題、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相互關聯,對預期管理、政策實施帶來影響。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違背歷史潮流,不僅不利于資源高效配置,影響全球經濟發展,還會對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造成很大負面影響。
面對機遇與挑戰,做好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密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做到“六個堅持”,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統籌謀劃“十四五”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上述要求,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其中,“十三五”規劃明確的9項生態環境保護約束性指標,也就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核心階段性目標,必須要確保完成,并且還要做到環境質量只能持續改善,不能倒退變差。同時,對于近岸海域優良水質、自然生態保護、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環境管理、核與輻射安全等其他指標,也要力保如期實現目標。
完成2020年主要目標任務,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五點。
一是堅定必勝信心,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物質、技術和人才基礎,只要堅定決心和信心,保持戰略定力,繼續堅持正確的策略方法,就一定能夠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二是牢固樹立大局觀念,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要善于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下謀劃工作,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之路。
三是注重方式方法,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要精準分析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分流域區域、分行業企業、分污染源對癥下藥,實施精細化管理。要遵循客觀規律,以科學方法、科研數據、科技成果為依據,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作用,切實提高環境治理措施的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推進,規范自由裁量權,嚴格禁止“一刀切”,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
四是堅持實事求是,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是約束性指標,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立足于最不利的情形做好工作安排部署,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實現沒有“水分”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五是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突發環境事件風險以及環境問題引發的社會風險是生態環境領域的“黑天鵝”和“灰犀牛”。必須堅持底線思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做好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堅決守住環境安全底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環境安全保障。
2020年工作安排
做好2020年工作要求高、難度大、任務重。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扎實做好各項工作。
(一)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強各方面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導、優化和促進作用,支持服務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推動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任務,支持雄安新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制定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或方案,指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第二批相關省份發布“三線一單”成果,加快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服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各項舉措。做好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主動加強環境治理服務,大力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協同打贏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攻堅戰。
(二)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面完成《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狠抓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持續開展預警、約談、問責工作。積極穩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持續整治“散亂污”企業,推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改造,擴大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規模,深化工業爐窯、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深入推進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積極推動“公轉鐵”。強化重點區域聯合防治,推進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聯防聯控工作。其他非重點區域也要對標重點區域要求,進一步加大治污力度。繼續實施績效分級,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落實差異化減排措施。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淘汰管理。
(三)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鞏固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整治成效,繼續推動農村“千噸萬人”水源保護區劃定。持續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和“三磷”專項排查整治,基本消除長江流域劣V類國控斷面。啟動黃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強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管理。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完成“十三五”建制村環境整治目標任務。持續落實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和管理的規范化要求。深入開展渤海陸源污染治理、海域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范等工作,推進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基本消除環渤海主要入海河流劣V類國控斷面。
(四)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成果應用,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配合農業農村部門完成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和安全利用工作。強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深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加快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實施地下水污染防控和修復試點,完成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改造。深化“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年底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利用處置和環境風險防范能力。組織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排查整治。推進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廢鉛蓄電池、廢塑料、醫療廢物等污染綜合治理。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與減排。加強化學品環境風險評估和高風險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控。
(五)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推動自然生態保護與監管。協調推進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優化和勘界定標,加快監管平臺建設。開展全國生態狀況2015-2020年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對各地排查違法違規擠占生態空間、破壞自然遺跡等行為情況進行檢查。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全力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圓滿成功。開展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評選。
(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全面落實《“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在部分地區和重點行業啟動二氧化碳達峰行動。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進一步推動各類低碳試點示范。積極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持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建設性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遺留問題談判。按時提交國家自主貢獻進展報告和本世紀中葉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與交流。持續推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七)確保核與輻射安全。進一步強化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建設,持續完善核安全治理體系,提升核安全治理能力。進一步深化核電廠、研究堆與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監管。加強放射性物品運輸管理,建成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在線監控。推動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保水平提升,推進歷史遺留核設施退役與放射性廢物治理。完成國控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健全海洋環境輻射監測管理體系。
(八)依法推進生態環境督察執法。積極配合做好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推動長江保護、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海洋環境保護、環境噪聲污染防治以及生態環境監測、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等領域法律法規制修訂。借助刑法修訂契機,推動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入刑。繼續組織開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和專項督察。繼續制作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并督促問題整改。持續開展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定點幫扶,聚焦污染防治攻堅戰其他重點領域,開展統籌強化監督工作。
(九)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組織做好國家空氣、地表水、海洋監測網絡的并行銜接,為“十三五”環境質量考核收官,確定“十四五”考核基數奠定基礎。加快推進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研究構建生態狀況監測框架體系。加強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執法監測,規范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建立健全全國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體系,提升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加強監測質量監督檢查,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推動出臺《關于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若干意見》。
(十)著力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落實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制定實施《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全面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基本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體制。加快排污許可管理配套制度建設,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完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信訪投訴工作機制。制定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等改革方案。加強中央環保投資項目儲備庫建設。支持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啟動運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引導,不斷健全例行新聞發布制度,組織好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持續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不斷擴大政務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加快建設生態環境“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加強網絡安全預警防護。凝練水專項和大氣攻關項目成果并加大推廣應用。做好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成果總結及開發應用。指導有關地方建立完善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落實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應急值守,快速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防范化解涉環保項目“鄰避”問題風險。加強國際交流和履約能力建設。
(十一)統籌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重點工作。積極做好“十四五”生態環境規劃編制工作,統籌推進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編制,圍繞美麗中國建設戰略節點和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研究提出生態環境保護主要目標指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
(十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瀆職”的管黨治黨意識。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推動黨建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堅決整治機關黨建“燈下黑”現象,推進機關黨建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范機關。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抓好整改落實和專項整治。著力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進一步改進文風會風和檢查考核,切實為基層減負。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進一步發揮巡視利劍作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落實黨的好干部標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加快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同志們,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盡銳出戰、攻堅克難,全面奪取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定性勝利,以生態環境保護優異成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附件下載:

-
地址:濟南市解放路134號 電話:0531-86401781 / 86952422 傳真:0531-86465075
郵箱:foundry-shandong@163.com 郵編:250013
版權所有 © 山東省鑄造協會 魯ICP備2021002429號

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