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錄
MEMBER LOGIN
技術論壇
TECHNOLOGY FORUM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節選)
發布時間:
2013-07-02 00:00
來源: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節選)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的部署和要求,為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制定本規劃。
一、背景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三)發展目標。
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引領作用的骨干企業,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鏈和產業集聚區。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對產業結構升級、節能減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業等的帶動作用明顯提高。
到2020年,力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部分產業和關鍵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
三、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
(一)節能環保產業。
1.高效節能產業:
專欄1 高效節能產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
節點2015年2020年
發展目標重大節能技術裝備得到推廣應用,主要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節能服務業銷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體系,主要節能裝備、主要行業單位產出能耗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重大行動●關鍵技術開發:重點開發高效內燃機和混合動力汽車,高壓變頻調速、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等電機節能技術,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等離子點火等高效鍋爐窯爐技術,高效換熱器及系統優化等能源梯次利用技術,中低品位余熱余壓回收利用技術,能源優化技術等。
●產業化:大力推廣重點節能技術和產品,開展重點節能技術示范、產品產業化及推廣應用。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推進重點領域節能改造。
●商業模式創新: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開展節能量交易。
重大政策●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
●制定重點用能產品能效標準和重點行業能耗限額標準,擴大能效標識實施范圍,推行能效領跑者制度。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能源價格機制。 2.先進環保產業:
專欄2 先進環保產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
節點 2015年 2020年
發展
目標突破一批環保產業技術瓶頸,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骨干企業和一批比較優勢明顯、產業配套完善、有序集聚發展的先進環保產業基地,城鎮污水、垃圾和脫硫、脫硝處理設施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市場化。重點領域環保技術及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環保裝備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水平顯著提高,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環保產業市場和環保服務體系;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社會化。
重大
行動●關鍵技術開發:加快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重點開發膜技術、生物脫氮、重金屬廢水污染防治、污泥處理處置等污水處理關鍵技術,焚燒煙氣控制系統、滲濾液處理等垃圾處理技術,高效除塵、煙氣脫硫脫硝等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治和安全處置技術,電子電氣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替代與減量化技術,重金屬污染治理與土壤修復等成套技術及裝備,新型高效環保材料、藥劑等。
●產業化:大力推廣應用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和產品,推進先進環保產品和技術裝備產業化;全面推行污泥處理處置、垃圾焚燒、燃煤電廠脫硝與鋼鐵行業燒結脫硫等;實施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工程等。
●環保服務業:大力推進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運營服務,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綜合環保服務業。
重大
政策●完善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和環保產品標準體系。
●推進環保稅費、價格改革。
3.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專欄3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
節點 2015年 2020年
發展
目標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先進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2%以上,初步建立起現代廢舊商品回收體系,以先進技術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率達到70%,重要資源回收和再生利用能力明顯提高。形成再利用、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和產品制造企業,建成技術先進、覆蓋城鄉的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產業體系。
重大
行動●關鍵技術開發:重點開發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高效選冶、稀貴金屬分離提取技術,大宗固體廢物大摻量高附加值利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資源化利用、廢舊材料分離與改性、廢舊車用動力電池及蓄電池回收處理和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技術,城市及產業廢棄物的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林廢物高效利用技術,循環利用產業鏈接技術等。
●產業化:實施再制造產業化行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行動,加快“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促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加快海水淡化產業發展。
重大
政策●推進資源稅費改革。
●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建立強制回收的產品和包裝物名錄和管理制度。發布《國家鼓勵的循環經濟技術工藝和設備名錄》。
●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認證體系和再制造產品標識管理制度。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三)生物產業。
(四)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面向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產業,提升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做大做強智能制造裝備,把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發展。
1.航空裝備產業:
專欄11 航空裝備產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
節點2015年2020年
發展
目標大型客機實現首飛;ARJ21支線飛機批量生產和交付;新型通用飛機、民用直升機發展和應用實現全面突破。初步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航空研發和生產體系,形成國產飛機整機集成和關鍵部件研制生產能力,航空產業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大型客機研制成功并批量進入市場;新型支線飛機完成研制,支線飛機實現系列化發展,通用航空實現產業化發展。完成大型商用航空發動機研制。航空產品、航空服務形成競爭優勢,航空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顯著提高。
重大
行動●關鍵技術開發:加快實施大型飛機科技重大專項,開展大型商用渦扇發動機研制。加強飛機和直升機總體設計和試驗;加強航空新材料及其零部件制造、航空設備及系統、新型渦軸發動機、適航、空管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發。
●創新能力建設:建設完善民用航空創新體系,推進航空重點試驗驗證設施建設,提升飛機與直升機、發動機、機載系統設計、制造、試驗驗證和適航、安全保障等航空綜合技術開發能力。
●產業化:實施支線飛機與通用航空重大創新工程,推進ARJ21、新舟支線飛機系列化發展,建成ARJ21系列支線飛機的批產能力,適時啟動研制新型支線飛機。多譜系、成系列發展通用飛機和直升機。以設計研制、生產制造為主要環節,提升航空大部件和機載系統的國際化專業化發展水平;推進發動機、機載系統、空管系統、場站設備及航空新材料、元器件產業化。
●市場培育:開展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通用航空服務。大力拓展包括市場開發、航空租賃、維修服務、通航運營等在內的航空服務業務,推進航空產業鏈的協調發展。
重大
政策●加快制定民用航空工業法律法規,加速推進和落實低空空域管理政策,加大民用航空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投入。
●出臺支持支線和通用航空發展具體政策。
2.衛星及應用產業:
專欄12 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
節點2015年2020年
發展
目標初步建成由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導航定位等衛星系統和地面系統構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立健全應用服務體系,形成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及衛星運營服務的完整產業鏈。促進民用航天全面實現向業務化的轉變。建成由全天時全天候全球對地觀測、全球導航定位、多頻段通信廣播等衛星系統構成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成完善的空間信息服務平臺以及應用服務網絡,航天產業發展水平處于國際先進行列。
重大
行動●關鍵技術開發:突破衛星長壽命高可靠、先進衛星平臺、新型衛星有效載荷、衛星遙感定量化應用、高精度衛星導航、寬帶衛星通信、重型運載火箭、空間信息綜合應用等關鍵技術,發展綜合業務衛星系統;促進平流層飛艇、空間天氣預報等關鍵技術攻關。
●重大工程:結合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北斗導航等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創新發展工程,構建天基衛星系統、地面標校系統和增強系統、數據接收和信息處理系統、運營服務系統在內的一體化運行設施。
●產業化與推廣應用:完善運載火箭系列型譜,提高國產地面設備市場競爭力,發展北斗兼容型導航終端以及數字化綜合應用終端等產品;大力推進衛星遙感、通信廣播、導航定位等空間信息資源產業化應用,提高國產衛星的應用范圍與效益。促進航天技術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和生物等領域的應用。
重大
政策●制定衛星及應用國家標準、衛星數據共享、市場準入等政策法規。制定開展衛星直播業務的產業扶持政策。
●制定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衛星及應用領域的政策。
3.軌道交通裝備產業:
專欄13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
節點 2015年 2020年
發展
目標掌握先進軌道交通核心技術,全面實現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自主設計制造,建成產品全壽命周期服務體系,滿足我國軌道交通發展需要;主要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標準體系及認證體系實現國際化,軌道交通裝備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形成國際化發展的綜合能力,打造擁有總承包商資質、具有全球配置資源能力的大型企業。
重大
行動●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實施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創新發展工程;完成交流傳動快速機車、大軸重長編組重載貨運列車技術研究;推進綜合檢測列車、高寒動車組、城際列車、智能列車的研制工作,實現動車組及交流傳動機車產品譜系化,逐步完善中低速磁懸浮自主創新技術,基本掌握高速磁懸浮導向和牽引控制、大型養護設備制造等關鍵技術;開發現代有軌電車;開發新型列控系統、安全綜合檢測等關鍵技術。
●創新能力建設:加強牽引傳動、走行、制動、通信信號、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等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平臺建設;完善試驗驗證條件;推進軌道交通裝備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培育第三方認證機構。
重大
政策●制定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相關政策。 4.海洋工程裝備產業:
專欄14 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線路圖
時間節點2015年2020年
發展目標初步實現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和關鍵設備配套能力,基本形成自主的深水資源開發裝備體系,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全面具備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和關鍵設備配套能力,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完整的科研開發、總裝制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產業體系,進一步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
重大行動●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實施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基本掌握主要海洋油氣開發裝備自主設計建造技術,提高關鍵設備和系統配套能力。突破海洋風能利用工程建設裝備、海洋觀測監測儀器設備及系統、水面支持系統、水下作業與保障裝備的關鍵技術。積極開展深海工作站、海上大型浮式結構物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底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等前瞻性技術的研發。
●創新能力建設:在海洋深水勘探裝備、鉆井裝備、生產裝備、作業和輔助船舶的設計制造領域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建設深海技術裝備公共試驗、檢測平臺,加強海洋工程裝備企業技術中心能力建設,加大相關標準、規范研究制定力度,建立健全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的標準體系。
重大政策●研究制定深海資源勘探專項鼓勵政策。
5.智能制造裝備產業:
專欄15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節點2015年2020年
發展目標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及大型成套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重點領域制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建立健全具備系統感知和集成協調能力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和企業集團,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重大行動●關鍵技術開發:加快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加強新型傳感、高精度運動控制、優化控制、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研究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新型傳感器、智能化儀表、精密測試儀器、自動控制系統、高性能液壓件、工業機器人等典型智能裝置的自主創新能力。
●產業化與應用示范:實施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推進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傳感器、工業機器人、中高檔數控系統與功能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產業化。提高重大成套智能裝備集成創新水平,實現智能技術、智能測控裝置和高性能基礎零部件在石化、冶金、資源開采、汽車、電力、機械加工、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的推廣應用。
重大政策●在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示范應用中,支持智能制造裝備首臺(套)研發創新及產業化,探索首臺(套)裝備保險機制。 (五)新能源產業。
1.核電技術產業。加強核電安全、核燃料后處理和廢物處置等技術研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二代在運核電安全運行技術及延壽技術開發,加快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統籌開展第三代核電站建設。實施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科技重大專項,建設示范工程。研發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反應堆和小型堆技術,適時啟動示范工程。發展核電裝備制造和核燃料產業鏈。到2015年,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高成套裝備制造能力,實現核電發展自主化;核電運行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包括三代在內的核電裝備制造能力穩定在1000萬千瓦以上。到2020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萬千瓦級核電先進技術開發、設計、裝備制造能力。
2.風能產業。加強風電裝備研發,增強大型風電機組整機和控制系統設計能力,提高發電機、齒輪箱、葉片以及軸承、變流器等關鍵零部件開發能力,在風電運行控制、大規模并網、儲能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設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和沿海地區的八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內陸山地、河谷、湖泊等風能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發揮距離電力負荷中心近、電網接入條件好的優勢,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風電項目,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項目建設。
專欄16 風能產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節點2015年2020年
發展目標累計并網風電裝機超過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基本建立完善的風電產業鏈,掌握先進風電機組整體設計能力,形成海上風電設備制造、工程施工能力。累計并網風電裝機2億千瓦以上,年發電量超過3800億千瓦時。海上風電裝備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風電裝備具備國際競爭力,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重大行動●風能資源評價:開展風資源觀測評價,建立風能資源評價模型、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和數據庫。
●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建立風電技術研發機構,突破風電整機設計以及軸承、變流器和控制系統制造技術與裝備瓶頸。開發與我國氣候和地理特點相適應的風電技術和裝備,3-5兆瓦大型整機、新型風電機組及其關鍵零部件實現產業化,滿足陸地、海上風電場建設需要。
●風電并網:建立風電場功率預測預報體系,顯著提高風電集中開發區域電網運行消納風電的比例;建成風電大型基地配套外輸通道,解決風電遠距離輸送的消納問題。
重大政策●實施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制,建成適應風電發展的電網運行及管理體系。
●加快建設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智能電網及運行體系。
3.太陽能產業。
4.生物質能產業。
(六)新材料產業。
1.新型功能材料產業。
2.先進結構材料產業。以輕質、高強、大規格為重點,大力發展高強輕型合金,積極開發高性能鋁合金,加快鎂合金制備及深加工,發展高性能鈦合金、大型鈦板、帶材和焊管等。以保障高端裝備制造和重大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高品質特殊鋼和高溫合金材料。
3.高性能復合材料產業。
(七)新能源汽車產業。
專欄20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
節點2015年2020年
發展
目標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機和電控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動力電池模塊比能量達到150瓦時/千克以上,電驅動系統功率密度達到2.5千瓦/千克以上。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初步形成與市場規模相適應的充電設施體系和新能源汽車商業運行模式。形成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機和電控技術創新發展能力,動力電池模塊比能量達到300瓦時/千克以上。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充電設施網絡滿足城際間和區域內純電動汽車運行需要,實現規模化商業運營。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重大
行動●創新能力建設:推進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研究試驗基地建設,建立全行業共享的測試平臺、數據庫和專利數據庫等。
●關鍵技術研發:實施新能源汽車重大創新工程,突破產業化過程中的車身材料及結構輕量化等共性技術和工藝技術,研發新能源汽車全新底盤、動力總成、汽車電子等產品,加大力度聯合研制動力電池及其關鍵材料,以及生產、控制與檢測裝備等,構建全行業共享的共性技術平臺。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充電技術及設施標準體系。
●產業化推廣:穩步推進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示范,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加強綜合評價,積極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新能源汽車整車租賃、電池租賃以及充換電服務等多種商業模式,形成完善的市場推廣體系。
重大
政策●完善財稅激勵政策,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和使用。
●建立動力電池回收和梯級利用管理制度。
四、重大工程
(一)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
(二)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工程。
(三)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
(四)寬帶中國工程。
(五)高性能集成電路工程。
(六)新型平板顯示工程。
(七)物聯網和云計算工程。
(八)信息惠民工程。
(九)蛋白類等生物藥物和疫苗工程。
(十)高性能醫學診療設備工程。
(十一)生物育種工程。
(十二)生物基材料工程。
(十三)航空裝備工程。
按照安全、經濟、舒適和環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150座級C919單通道干線飛機。加快科技攻關,發展高可靠性、低成本、數字化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含直升機)設計與制造技術。推進ARJ21支線飛機的規模化生產和系列化發展,支持新舟系列支線飛機改進改型,研制新型支線飛機,發展大中型噴氣公務機和新型通用飛機(含直升機);拓展支線飛機市場應用,扎實推進通勤航空試點。推動航空發動機、航空設備產業發展及航空維修、支援、租賃等產業配套體系建設。到2015年,我國航空裝備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十四)空間基礎設施工程。
(十五)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工程。
建立現代軌道交通裝備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研發、試驗驗證、標準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開發高寒及城際動車組、交流傳動快速機車、30噸軸重機車與貨車、新型城軌車輛、大型施工裝備、多功能高效率工程及養路機械。研發永磁電傳動、磁懸浮、列車制動、牽引控制、安全監測、通信信號等關鍵技術,研制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轉向架等關鍵零部件,加強產業化,提升核心部件及系統創新能力。到2015年,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軌道交通裝備發展能力。
(十六)海洋工程裝備工程。
突破深水浮式結構物水動力性能、結構設計和強度分析等共性技術,加快發展深海高性能物探船和鉆井船、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半潛式平臺、水下生產系統、環境探測、觀測與監測、深海運載及應急作業等裝備及其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建設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等新型裝備總裝制造平臺,完善設計建造標準體系。到2015年,國產深海資源探采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關鍵設備和系統實現配套,國際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
(十七)智能制造裝備工程。
突破新型傳感、高精度運動控制、故障智能診斷等關鍵技術,大力推進泛在感知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等裝置的開發和產業化,開展基于機器人的自動化成形與加工裝備生產線、自動化倉儲與分揀系統以及數字化車間等典型智能裝備與系統的集成創新,推進智能制造技術和裝備在石油加工、煤炭開采、發電、環保、紡織、冶金、建材、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典型領域中的示范應用。到2015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測控裝置及零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掌握智能制造系統關鍵核心技術,以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提升,基本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十八)新能源集成應用工程。
在風電、太陽能、海洋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開發集中區域,示范建設以智能電網為載體、發輸用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選擇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在公共建筑、商業設施和工業園區推進太陽能、頁巖氣、生物質能、地熱和地溫能等新能源技術的綜合應用示范;開展綠色能源和新能源區域應用示范建設,建成完善的縣域綠色能源利用體系;在可再生能源豐富和具備多元化利用條件的中小城市及偏遠農牧區、海島等,示范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沼氣發電、小水電“多能互補”的新能源微電網系統。推進新能源裝備產業化。到2015年,建成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技術研發和制造基地。
(十九)關鍵材料升級換代工程。
(二十)新能源汽車工程。
建設新能源汽車公共測試平臺、試驗驗證和應用綜合評價體系,建立產品開發和專利數據庫,重點研發動力電池、電機及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和新產品,加速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系列產品產業化,加大公共服務領域示范推廣力度,擴大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范圍和規模。推進充電網絡體系和設施建設,探索新型商業化運行模式。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
1.加大財稅政策扶持。在整合現有政策資源、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的基礎上,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著力支持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及創新能力建設等。
2.強化金融支持。
(二)完善技術創新和人才政策。
1.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
2.加強知識產權體系建設。
3.加強技術標準體系建設。
4.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三)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四)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附件下載:

-
地址:濟南市解放路134號 電話:0531-86401781 / 86952422 傳真:0531-86465075
郵箱:foundry-shandong@163.com 郵編:250013
版權所有 © 山東省鑄造協會 魯ICP備2021002429號

官方公眾號